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一期)白洋淀旅游码头段施工

工程概况: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一期)白洋淀码头段施工,是整个白洋淀生态防洪堤治理的首段工程,对防洪堤治理的示范性和引领性起重要意义。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一期) 地处容城、安新两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现状堤防长度35km。新安北堤白洋淀码头段的工程治理范围为中六村(桩号8+380)至大张庄干渠(桩号12+364),项目总长度3. 984km,全部位于安新县境内。 


工程重难点:

1、工程线路长、作业面多

本工程3.98km,堤防填筑共分为四个区同时施工,作业面多,人员、物资、设备等投入多,协调管理难度大。

2、施工环境要求高

工程紧邻白洋淀生态景区,施工现场环境要求严格,对噪音污染、粉尘污染等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

3、工程周期短,成本控制严格

由于雄安新区建设总体要求时间紧任务重,本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结束只有一年左右施工期,进度、成本、质量、安全各方面相互制约。


BIM应用目标:

1、在施工过程采用BIM技术进行可视化交底、工程算量、进度仿真、AV与VR等应用,使得施工内容可视化、促进沟通协调高效化,工程管理精准化。

2、应用无人驾驶碾压、倾斜摄影等数字化技术,建设智慧工地,从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解决工程重难点问题,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BIM团队架构:

BIM团队架构(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一期)白洋淀码头段施工BIM技术应用)


软硬件配置:

软硬件配置(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一期)白洋淀码头段施工BIM技术应用)1软硬件配置(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一期)白洋淀码头段施工BIM技术应用)2


应用点及效果:

1、实施过程管理

基于达索3DE ENOVIA数字化项目管理平台进行BIM实施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确保BIM成果在进度、质量等方面满足相关要求。 

2、可视化轻量化会审与施工交底

 基于自主研发的三维会审平台,利用轻量化模型,结合进度需求,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进行可视化交底工作共9次,提前沟通该部位施工潜在的技术难点,提高过程沟通效率,减少返工风险。

自主研发的三维会审平台,对BIM模型源文件进行高压缩比轻量化转换,实现常规硬件配置的PC端可视化浏览及数据查询。 

3、碰撞检测分析

对各类驿站等景观建筑BIM成果进行机电管综碰撞检测分析,提前发现设计“错、漏、碰、缺”等问题,共发现硬碰撞5处,软碰撞7处,提前对设计成果进行施工优化,提高机电安装效率。 

4、工程算量

直接应用BIM模型成果对堤防填筑、生态填筑等分项工程土方量进行了工程量统计,辅助施工现场工程量核算。 

 5、进度仿真模拟

基于堤防工程BIM模型成果,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对堤基处理、堤身填筑、生态堤填筑等工作内容进行了施工进度仿真分析,对进度计划进行了验证。 

6、AR识图技术

在施工图纸中加入AR智能识别的二维码,通过手机移动端APP扫描图纸,对图纸内容的BIM成果进行可视化浏览及查询,降低设计内容理解偏差的风险,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7、VR沉浸式展示

应用VR技术手段,对BIM成果整体进行沉浸式体验展示,促进参建各方了解项目具体情况,提升工程整体形象展示。

8、智能无人碾压技术应用

建立与实际设备大小1:1的BIM模型,对无人碾压方案进行施工仿真分析,并对设备数量及碾压流程进行了论证与优化。

经过仿真优化,每单元工程实际采用SD22推土机13台、22t智能无人振动碾约20台;高峰期投入各类车辆约360台,优化节约设备投入3%。 

9、智慧工地应用

雄安智慧工地平台通过集成项目设备及应用数据实现工地现场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分析及综合预警。通过新建或整合工地可视化监控、环境监测、人员管理、等基础监测设施,实现统一的工地前端数据汇聚及应用。 

10、倾斜摄影技术应用

应用无人机拍摄施工过程数据,制作倾斜摄影实景模型,辅助施工过程现场管理,为雄安CIM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成果总结 :

1、本工程施工过程采用BIM技术进行可视化交底、工程算量、进度仿真、AV与VR等应用,促进沟通协调高效化,工程量成本管理精准化,施工内容可视化等。

2、应用无人驾驶碾压、智慧工地、倾斜摄影等数字化技术,从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解决了工程重难点问题,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3、下一阶段基于BIM+IoT技术,重点搭建新安北堤物联网系统,实现堤防运维期的监测、安全监测、视频监控、智慧灌溉、气象监测等功能。 


模型:

项目视频1 :

投TA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