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况:

新皇岗口岸综合业务楼总用地面积约为 6502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 16.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规定建筑面积14.03 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 2.77 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46.95米,地上50层、地下5层。

综合业务楼平面布局遵循严谨、对称的几何形态,以四个圆形叠合而成,使得建筑空间规整、结构高效,寓意深港同心的设计理念,打造实用而又有昭示性的建筑形态,外立面形式及材料与联检大楼相呼应,将庄重的形象与开放的尺度相互融合,通过竖向遮阳通风构件,进一步强调塔楼的竖向挺拔感,整体竖向形象、泛光、景观专项均融入流水叠石的设计理念,建筑自上而下形成统一,达到自内而外的自然衔接和高度融合。综合业务楼致力于 “以人为本、空间复合”的设计理念,打造口岸区域独具标志性的业务塔楼。


工程重难点:

1、施工场地布置:借助BIM在场地设计阶段优化建筑物位置提高了其使用效率;规划建筑物周围的物流路径和储藏设施位置,以便在施工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这有助于减少建筑材料和设备的损失,降低成本。通过生成三维模型,使用标准化设计来提高效率以及确保场地建筑物外观美观目安全。对场地布置进行三维模拟,实现施工与材料的快速搭配和协调,以及口视化分析项目中发现的风险点,提高建设过程中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性。

2、机电深化设计:本项目属于超高层工程,管线复杂,面积大,机电设备多,重点位置如给水泵房,制冷机房房,柴发机房,设备转换层、管道竖井等,对机电设备的安装和协调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用BIM模拟和深化设计,提前发现设计问题,解决各专业面对接协调中突,并对专业分包进行BIM三维技术交底,实现多人专业的协同设计,例如管道、电气、通风等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这有助于避免不同专业之间的冲突和重叠,提高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技术交底的效率与质量,保证工作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全过程的BM协同设计。通过BIM模型可以对机电系统进行分类和细化管理,确保各个专业之间的无缝衔接。同时,采用预制构件可以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3、“一模到底”是本项目BIM重难点之一,它需要精细的分类、详细的设计、高精度的建模以及各方的紧密协作。超高层建筑BIM中的数据需要覆盖整个建筑工程周期,包括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因此,在模型传递过程中要保证“一模到底”,即从设计阶段开始,所有的数据都能够得到有效地沿用和延续。BIM模型传递的规范性很重要,不同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和接口要保证良好的互通。同时还要注意数据格式的统一,避免传递过程中出现信息丢失等问题。超高层建筑建造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构件和设备都需要精确的制作和安装。因此BIM模型中的数据也需要达到精度要求,以便满足建筑施工的需求。在模型传递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尤其对于关键节点的数据要特别关注。超高层建筑BIM包含了多个专业的信息,如结构、水电、给排水等。这些专业之间的协调是非常复杂的,需要通过BIM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与交流。因此,要想实现超高层建筑BIM的模型传递,首先需要实现各个专业之间的协同,运用工务署统一BIM管理平台进行模型统一协调管理,保证模型精度一致性。

4、幕墙节点深化:幕墙是超高层建筑外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BIM模型中对幕墙的节点进行深化,可以准确地定义各个构件之间的位置和连接方式,提高幕墙节点的精度和一致性。此外,通过BIM模型能够对幕墙的造型、材料、安装等方面进行全局优化。

5、危大工程节点的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在节点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严密的计划和控制。对于项目超深基坑超厚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高支模、制作模板支撑属于危大工程,由技术部编写施工方案,优化模板配模和支撑架体排布,使用BIM软件进行模拟化设计,可以在高层建筑危大工程节点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模拟出实际情况,包括尺寸、高度等方面,从而确定节点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出的调整。利用BIM模型优化节点结构、强度分析等,以确保高层建筑危大工程节点的设计更加准确和可靠。通过BIM技术,可以对每一个节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实现高层建筑危大工程节点的精细化施工管理。


BIM应用目标:

1、基础应用 :正向设计阶段、标准建模、设计分析、设计优化、正向出图、施工组织策划、质量管控、安全管控、进度管控

根据项目BIM实施方案,高质量完成各项BIM应用。

 结合BIM应用,在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实现项目高质量品质。 

2、融合应用:设计BIM施工交底、设计模型完善、施工BIM对接与准备、协同平台、基于设计模型模型审查

结合BIM全过程应用,实现项目高质量品质。

 树立优质BIM的品牌形象。 

3、创新应用: 正向设计、超高层智慧建造、BIM智能调度平台

发挥创新能动性,结合公共建筑类项目特点,实现超高层的智慧建造。 采用正向设计,突破超高层复杂节点。节约项目工期 通过智能调度平台,数模联动,实现项目进度智能管控。 



BIM团队架构:

1.BIM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BM实施过程的规划、协调和监督,在设计阶段担负整体项目管理、资源分配和决策等职责。

2.BIM经理,作为BIM实施的专业人员,负责制定BM实施策略和工作流程,协调各人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负责模型的质量控制和技术支持。

3.建筑工程师、机电工程师:在BIM项目中协助制定方案和设计要求,与BIM模型师紧密协作,确保深化设计符合项目要求。

4.施工团队:包括施工经理、施工工程师等,参与施工的各个阶段,在BIM项目中与立面设计团队进行沟通和协作,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软硬件配置:

一、软件配置: 

1.BIM设计软件:常见的BM设计软件包括Autodesk Revit、Lumion、Navisworks Fuzor、3D Max、工务署管理平台等,选择适合自己需求和项目要求的软件;

2.BIM协同平台:用于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例如协同大师、工务署管理平台等;

二、硬件配置:

1.电脑工作站:建议使用配置较高的电脑或工作站,包括较快的处理器、大内存和高性能显卡,以提供良好的性能和流畅的操作体验。

2.显示器:建议使用较大尺寸的高分辨率显示器或双显示器,以便同时音看建模和设计信息;

3.存储设备: 选择高速的同态硬盘(SSD)作为系统盘和工作盘,以确保文件读写速度快;

4.输入设备:使用适合个人习惯的鼠标、键盘和绘图板,可以提高操作效率和精确度;


应用点及效果:

一、经济效益:1、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模拟分析充分利用场地资源,规划车辆进出,强化现场管理,提高浇筑效率,缩短浇筑期,累计节约人材机成本23万元。

通过二次结构排砖,优化排砖工艺工法,提高排砖效率,减少材料损耗,提高观感,累计节约20万元,通过BIM模型进行机电深化,解决土建与机电专业碰撞862处,机电管线高度平均抬高200mm;提高层间净高6%,管线综合排布,提升整体美观减少材料损耗15%;减少现场返工40%;实现孔洞预留预埋80%;减少支吊架使用量30%。

二、社会效益:基于BIM技术的智慧管理,精心策划,秉持“专业可信赖”的企业品格和“因匠心而立”的团队文化理念,打造BIM示范观摩工地。不断攻克困难,助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地标工程。


成果总结 :

一、提升建筑品质

1、三维仿真模型,所见即所得,提升暴观、幕墙、室内的落地性;

2、BIM管线综合,提高管线布置的合理性、可实施性,减少现场返工、确保净高可控3、声、光、热、空调、通风模拟,有效提升建筑节能性能、舒适性,实现绿建三星目标。

二、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1、采用正向设计模式,结合 BIM平台,在提升设计品质的同时,保证项目设计周期:2、可视化三维图反映问题直观、便于事项决策,可有效提升决策效率;

2、模型导出工程量,便于概算工程量亩核,加快概算由报进程;

三、加强安全把控:

1、三维可视化,辅助专项施工方案论证,确保方案的严谨性;

2、创建安全管控模型,并对作业人员进行交底,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四、提高工程质量:

1、图模一致、实现专业交图;

2、审核意见跟踪,减少设计错误、减少设计变更;

3、施工工艺模拟,交底清晰,保证施工质量


项目视频 :

投TA一票